馬勒交響曲《大地之歌》的歷史故事


 

資料轉摘自網上

1910年9月12日,這一天是交響曲作曲家馬勒獲得榮譽桂冠的值得紀念的日子。他於1906年夏季費時8週寫出的《第八交響曲》,龐大得通常被稱為“千人交響曲”,它要用大型的管弦樂隊和人數很多的合唱隊來演出。這部《第八交響曲》由馬勒親自指揮,在慕尼黑舉行首演,大獲成功。馬勒的遺孀阿爾瑪回憶當時的盛況說:“馬勒一出現在指揮台上,全場觀眾起立,然後就鴉雀無聲地安靜下來。那是一位藝術家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尊敬。我坐在觀眾席上,興奮得簡直發暈。”演奏結束時,聽眾超乎尋常地狂熱地歡呼,馬勒足有30分鐘下不來指揮台。曾為他著述評傳的理查德.施培特講過這樣一段話:在他身邊有一位聽演奏的青年音樂家,他先和大家一樣狂熱地鼓掌、歡呼;忽然,他的臉色蒼白、聲音顫抖、自言自語道:“唉,他不久於人世了。”施培特詫異的問他,為什麼說如此不吉利的話。他悲傷地說:“你看他的眼神;一個人生道路上的勝利者,一個向新的勝利邁進的人,不可能是那樣的眼神,他已被死神纏住了。”不幸被郡位青年言中了。那時的馬勒已經不停地在死的恐懼下掙扎著,而且被他所遭受的挫折折磨著。其實,馬勒並不是到了晚年才表現出對於人生和死亡的關切的。那位從18歲就尊馬勒為師的大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就說過:“馬勒的思考、講話、閱讀、作曲等等一切都是以'從何處來、去往何處、為何目的'這些問題為基礎的。馬勒很早就接受了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人生和死亡,這一問題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他的頭腦。”

1860年7月7日,馬勒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小鎮克里施特(現在是捷克領地),他父親是釀造作坊的坊主。父母一向不和,兄弟14人當中病死6人、遭禍而死1人、自殺1人。而且,在他年幼時,父母就已死去。馬勒深深地愛他的母親,但是,母親瑪麗耶患心髒病,她的體質遺傳給馬勒,所以,他的最後幾年也和母親一樣受到心髒病的折磨。因此,他不斷地意識到死,並且常常抱著什麼是人生的疑問,也是必然的了。馬勒一生寫了10部交響曲(加上第十部未完成共ll部),以表現一個青年和命運搏鬥而最後終於倒下的《第一交響曲》為開端,然後寫出了以探討死亡與永恆為主題的《第二交響曲》,兩者都一致地表現出他對人生的嚴肅的態度。馬勒常常對愛妻阿爾瑪這樣說:“你是幸運的。你生於光明和喜悅之中,輕鬆地走在人生的大路上。你既沒有黑暗的過去,也沒有家室之累。可是,我卻是一直拖著沉重的腳步,而且腳上粘滿了泥濘。”他還常常這樣說:“我最討厭謹小慎微的人。凡事幹得過頭些怕什麼!”因此,他的人生就是不間斷的戰鬥。為了藝術他絕不妥協,因為他從不給對方考慮,所以他到處樹敵。他從1897年至1907年高踞維也納皇家歌劇院的音樂指揮的席位,建樹了無與倫比的成績,但他又從那裡被趕了出來,也正是由於他固執己見,敵人太多的惡果。

1907年,他從工作了10年的皇家歌劇院像被驅逐似的辭去職務,緊接著是長女瑪麗雅的猝死,隨後醫生就宣布了他患有先天性二間瓣膜疾病。馬勒的家庭幸福在頃刻之間就瓦解了。那年年底,他最後一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奏他創作的《第二交響曲》之後,就告別了維也納。美洲新大陸的工作,等待著離別了維也納的馬勒。美國人對他很親切,他受到了尊敬,他的指揮到處博得讚譽。使他那悲傷的心得到慰藉的是他已故的岳父的好友,當時擔任宮廷顧問的特奧帕特.波拉克贈送給他的翻譯詩集《中國之笛》,漢斯.貝多克用德文譯出7世紀至9世紀中國大詩人李白、錢起、王維、孟浩然等人的詩,一下子把馬勒給迷住了。中國古詩中以歌頌人間的悲歡離合為砥柱的東方思想,有如明鏡般地照亮馬勒當時的心境。儘管詩中有詠唱把酒當歌及時行樂的,也有抒發青春喜悅之情的,但從總體上來講,全都充滿了透徹的人生哲理。據阿爾瑪說,馬勒最初打算根據這本詩集創作像《漂泊的青年之歌》和《懷念已故的孩子之歌》那樣管弦樂伴奏的歌曲。但是,當他開始創作之後。規模逐漸擴大,終於寫成了交響曲。馬勒離開維也納之前就開始了這部交響曲的創作,1908年夏季進行了一大半,秋季完成。當時他48歲。 3年之後,死亡就來了。其實,有不少音樂家迷信吉凶,馬勒也是其中之一。貝多芬和布魯克納都僅僅創作了9部交響曲,馬勒似乎對這件事很忌諱,這部《大地之歌》本來是他的《第九交響曲》,他卻故意不為它編號,發表時題名為《大地之歌,為男高音和女中音(或男中音)和管弦樂而作的交響曲》。當他寫作《第九交響曲》時,卻向阿爾瑪說道:“其實這是《第十交響曲》了,因為“大地之歌》是我的《第九交響曲》啊。 ”後來,創作《第十交響曲》時,他說:“嗯,這樣一來,危險已經躲過去了。然而,他沒來得及寫完《第十交響曲》,就與世長辭了。畢竟“九”這個數字對於馬勒來說是關係到命運的數字啊。馬勒生前沒能聽到《大地之歌》的演奏。他把這部樂曲的首演委託給他的得意門生瓦爾特,瓦爾特在回憶錄中寫下了當時的激動心情。 “下一次在維也納相見時,為了讓我作準備,他把《大地之歌》的總譜交給我。他不親自指揮首場演奏,這還是頭一回,也許是因為害怕興奮…… 。我開始鑽研這部作品,發現它充滿激情、痛苦和絕望;但又充滿了祝福人類的別離和消逝的音響。我在這位已經觸到死神之手的作曲家的最後的表白裡,度過了心情無比激蕩的時刻。”現在讓我們來回顧堪稱馬勒晚年的“靈魂的自白”的《大地之歌》的內容吧。

馬勒是偉大的交響樂作曲家,但他的根基始終是建築在歌曲之上的。他一生創作了11部交響曲(包括未完成的),其中有5部加入了人聲就是有力的證明。而這部《大地之歌》就更表現了他的典型性,6個樂章當中,第1、3、5樂章加入了男高音獨唱;第2、4、6樂章加入了女中音(或男中音)獨唱。

第一樂章:是根據李白的詩創作的《歌唱大地的哀愁的祝酒歌》。以男高音的歌詞“生是黑暗的,死也是黑暗的”為這個樂章的基調。全樂章分為3個部分,明暗交錯。為了表現憑藉酒力忘卻死亡的恐懼,馬勒在管弦樂部分作了出色的表現,在他的全部作品當中,是出類拔萃的。

第二樂章:根據錢起的詩,女中音唱出“秋日寂寞”,樂曲充滿了秋天的寂寞和孤獨。這種憂鬱的浪漫情緒,是典型的馬勒式的表現。

第三樂章:根據李白詩而表現的“青春”,循照慣例,如果第二樂章徐緩的樂章,那麼這個第三樂章就可稱之為諧謔曲了。男高音唱出人們在湖心亭中飲酒,暢敘人生,吟詩作賦之樂。巧妙地運用五聲音階,形成一幅迷人的音畫。

第四樂章:根據李白詩,女中音獨唱,表現“美”的主題。這裡有許多姑娘在岸邊摘花、嬉戲,一片歡聲笑語;還有騎著駿馬馳騁的少年們的英姿。這是一個帶有舞曲節奏的輕快的樂章。

第五樂章:也是根據李白的詩創作的“醉春者”。男高音唱道:“如果人生若夢,辛勞又有何益,倒不如一醉方休。當你醒來時,小鳥報春。不過,春天與我何干,任憑酒醉吧。”這是令人陶醉的樂章,描寫了小鳥的鳴囀。

第六樂章:幾乎佔了全曲的一半,是篇幅長大的“告別。”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的詩為基礎的。深沉的鑼音,繼以雙簧管帶著哀愁的旋律,“告別”在這動人的情景中開始,逐漸日暮,歌唱出向沉睡的大地和親友們告別的惜別之情。這個樂章不僅最長,而且,在內容上也是核心,馬勒的肺腑之言在這裡完全得到了傾訴。長長的管弦樂間奏之後,進入後一半,那是本曲的精華。 “朋友,這個世界不曾給我幸福。你問我去向何方?我為了讓孤獨的靈魂得到安息,我將浪跡山野。我為尋覓故鄉而漂泊,我尋覓我應去的地方。不過,我不會去得再遠了,我的心很平靜,默默地等待那一時刻。”我每聽到這獨唱,都深受感動,彷彿直接體會到了馬勒當時的心情。據說馬勒經常喜歡這樣說。 “我從三重的意義上來說都是無家可歸的人。在奧地利我是波希米亞人;在德國我是奧地利人;而在全世界,我是猶太人。到任何地方都是不被接待的客人,絕對受不到歡迎。”我們理解到這一點之後,再聽“我為尋覓故鄉而漂泊”一句時,就會想像到那是嘔心瀝血之作了。最後一部分歌詞,據說是馬勒自己所作,非常精采。 “如果春天回到我熱愛的大地,那麼,就會遍地鮮花盛開,綠樹成蔭。到處都是明亮的綠色,永遠、永遠……”。豎琴和鋼片琴,還有曼多林,奏出天上的音響,“永遠、永遠……”的歌聲重複多次,全曲結束。那簡直是馬勒的《天鵝湖》式的結束,太動人了。 1911年初,在完成《大地之歌》的兩年半以後的馬勒,在紐約發高燒病倒了。雖然回到歐洲治療,但終於在當年5月18日深夜逝世於維也納,年僅51歲。半年後,11月20日,他的弟子,大指揮家瓦爾特親自指揮,《大地之歌》首次震撼了人間。

完整樂譜與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lFxvsTJYWuA
馬勒《大地之歌》-- 劉岠渭教授音樂導聆精華: https://youtu.be/gfP0ir3MHDo
馬勒於此創作他的《大地之歌》與第八交響曲: https://youtu.be/Ar-KkCKuy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