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茶花女》的歷史背景


轉摘自《每日頭條》

「人們重複地說,愛得發瘋!是的,戀愛早就是瘋狂的了。」這是海涅說過的話,從許多戀愛小說來看,戀愛都是從一見鍾情開始的。以宿命的邂逅開始,然後就是瘋狂地、盲目地戀愛,不論古今東西,這是戀愛故事的一大規律。如果一讀法國作家普雷沃(1697—1763)的《曼儂.列斯科》,就會更加體會到這一點了。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以作者在瑪格麗特.高蒂耶的遺物拍賣會上用100法郎的高價購入特製的《曼儂.列斯科》一書為開端,展開了一個悲劇故事,作者在那本書的扉頁上發現了娟秀的筆跡。

將這本《曼儂》贈給瑪格麗特

望你謹言慎行

幾天之後,這位署名阿芒.丟伐爾的青年來訪,執意要求作者把那本《曼儂.列斯科》讓給他。作者豪爽地同意了。於是,那青年把他和瑪格麗特.高蒂耶的親密關係全部傾吐了出來。瑪格麗特是巴黎的高等娼妓,年輕美貌,與一位老公爵廝混,過著非常奢侈的生活。她經常乘坐由兩頭栗色高頭大馬挽著的藍色轎式馬車,她的耳朵上戴著四五千法郎一隻的鑽石耳墜,而且,每齣戲的首場她必定要在包廂中出現。那時,她的面前總要擺上三樣東西:觀劇用的望遠鏡、糖果和一束茶花。已成定例。因此,人們稱她茶花女。她每年收入10萬法郎,揮金如土。然而,這樣一位紙醉金迷的瑪格麗特卻結識了純樸的青年阿芒,她真心地迷戀著他,打算拋棄公爵和他一同生活。阿芒的全年收入僅有一萬二千法郎,無法維持兩人的生活,於是,瑪格麗特瞞著他,依靠變賣積蓄度日。這時,住在鄉下的阿芒之父得知阿芒的情況,趕到巴黎,與瑪格麗特秘密會晤,求她為了他家的名譽和保證阿芒妹妹的婚姻而離開阿芒。瑪格麗特聽從了阿芒父親的懇求,忍著棒打鴛鴦痛離開阿芒,成為某伯爵的情婦。不料,不知內情的阿芒卻以為瑪格麗特變心,怒不可遏,當眾羞辱瑪格麗特,然後開始了長期漂泊。這時身患肺結核的瑪格麗特,病情急劇惡化,她在貧困和悲傷之下咯血而逝,這是小說《茶花女》的大致情節。

《茶花女》是以《基度山恩仇記》、《三劍客》而聞名於世的亞歷山大仲馬的兒子菲斯.仲馬(小仲馬)的代表作,他24歲時完成這部小說而一舉成名。書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高蒂耶是以真人瑪麗.丟普列西絲為模特兒的,瑪麗死去的第二年,小仲馬對他愛戀過的這個女人寫在了這部悲劇故事裡。小仲馬在小說《茶花女》中,對瑪格麗特的美貌,作瞭如下的描寫,也許可以認為那和印在他心目中的瑪麗.丟普列西絲的影像是一致的吧。例如,形容她面貌:“……簡直太美妙了,那是一種無法形容的姿色。她是那樣地玲瓏小巧,借用繆塞的話來說,那就是她的母親經過精雕細琢才把她生得如此嬌小。在那語言所不能表達的高雅的卵形臉龐上,首先給她嵌入兩隻黑黝黝的眼睛,然後描上兩道如同繪畫般的、清秀的彎眉。當她俯視時,在面頰上投下玫瑰色陰影的睫毛遮住眼睛。然後,再給她畫上一個高貴的、筆直的、充滿靈氣的鼻子。她的鼻孔,由於肉慾生活的放縱而有一點點擴張。進一步再給她一連幾天上一張輪廓完美的嘴,當她的嘴唇優雅地微啟時,牛奶般潔白的皓齒便微露出來,最後,用那從未被觸摸過的包裹著桃子的天鵝絨般的細絨毛來裝點她的肌膚。“如此說來,讀者已能想像出那迷人的容貌了吧。至於那位真實的瑪麗.丟普列西絲也是一位孤芳自賞的、高雅出眾的美女。所以,當大作曲家強朗茨.李斯特在社交集會上見到她時,立刻被她征服,禁不住讚道:“她簡直是女王!”

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當然是根據小仲馬的小說歌劇化了的。但是,劇本並非根據小說改編,而是根據小仲馬親自改編的五幕劇本《茶花女》創作的。 1852年5月,威爾第和與他有同居關係的葉塞皮娜一同觀看了戲劇《茶花女》。那時,他的歌劇《弄臣》剛剛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正在寫作另一部歌劇《游吟詩人》。他倆在巴黎歌舞劇院看了《茶花女》之後,深受感動。尤其是,當時沒有公開身份的葉塞皮娜,對劇中的主人公產生共鳴,她極力慫恿威爾第把它寫成歌劇。威爾第立刻敦請意大利劇作家皮亞韋(1810—1876)在完成《弄臣》的同時寫出《茶花女》。 1853年1月,皮亞韋寫完《茶花女》劇院本,他踏實於原作,沒做大的改動。歌劇《茶花女》中把女主人公瑪格麗特.高蒂耶改名為薇奧萊塔.瓦麗蕾,青年阿芒.丟伐爾改為阿爾弗雷德.吉蒙。原作中瑪格麗特孤寂一人悲慘地死去,在歌劇裡讓她死在聞訊趕來的阿爾弗雷德的懷抱中。這是小仲馬改編劇本時做的更動。劇本完成時,正值《吟遊詩人》準備首演,威爾第一邊忙於指導排練,一邊埋頭創作《茶花女》音樂,忙得不可開交,但他努力鞭策自己,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完成了。 1853年3月6日,歌劇《茶花女》在日內瓦的菲尼茨劇院首演。但是,以慘敗告終。當時威爾第40歲,按孔子的學說,他已是不惑之年了,他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但是,這齣歌劇的失敗,使他大為震動。

他給出版商里奇蒂的信中寫道:我不得不報告你一個不幸的消息,《花花女》失敗了。不過我不想去追究它的原因。威爾第確信失敗的原因不是他的作曲,他給友人莫采的信裡說:這次失敗是我的罪過,還是歌手們的責任,讓時間來作證吧……正如威爾第所說,首演失敗的第一原因就是歌手們。阿爾弗雷德患感冒,發不出聲音;扮演父親吉蒙的男中音因為是配角而不練習,而且,扮演薇奧萊塔的歌手是個大胖子,與串肺結核病而死的角色大相徑庭。她健壯得幾乎被汽車撞一下也會莞爾一笑,角色的分配太不恰當了。事實上,演到薇奧萊塔死去的最後一場時,場內竟然出現哄笑之聲,悲劇已被歪曲為喜劇了。

此外,歌劇《茶花女》的主人公不是當時聽眾所熟悉的17、18世紀古典人物,而是一個現代的娼妓,也引起人們極大的反感。甚至有人認為因結核病而死的主人公本身就不適於用歌劇表演。譬如,英國評論家喬利說:“即使這齣戲很有魅力,但是這個故事也不適合用音樂表現,還能引吭高歌的人怎麼能是肺病患者?倒是瘸子希爾菲特演得不錯。”喬利所說的也有些道理,像這樣的牽強之處在所有的歌劇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然而,開始時不喜歡這部歌劇的觀眾,在再次公演時卻不再堅持他們的抵觸情緒,威爾第那優美動人的音樂終於征服了他們。現在,歌劇《茶花女》和比才的《卡門》同樣是上演場次最多的劇目。在歌劇《茶花女》中,阿爾弗雷德和薇奧萊塔的《祝酒歌》、第二幕父親吉蒙的詠嘆調《普魯旺斯的大海和陸地》、第三幕阿爾弗雷德和薇奧萊塔的二重唱《告訴巴黎》都非常有名,經常單獨演唱。這部歌劇的正式名稱是《拉.特拉維亞塔》,意為《迷途的女人》,當然指的是女主人公的坎坷遭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