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A adjustment – not to be omitted in setting up turntable


 

黑膠唱盤調VTA校聲時,以什麼作準?按傳統說法;如果VTA調高了,高音會很亮,反之,低音會較為模糊渾厚。不過這種情形多數是以傳統橢圓形唱針而言的。自90年代起,由於改用了line contact或更新穎的針型,VTA校準的上述依據,也許會產生一些偏差,不能百份百作準。

要校準VTA,可根據人聲或樂器的質感,以及音場的立體感來作為參考準則。例如;以熱門試音曲目《Asimbonanga》做測試,如果VTA不準確,無論針桿與唱片面的夾角偏大或是偏小,Baez的歌聲就像會被壓抑很不自然,並且發音點扁平缺乏立體感。一旦調準VTA,Baez那賦有磁性和感情飽滿的聲線,便立即釋放出來,歌聲的質感和厚度也一一呈現出來,人聲發音點的聚焦感強,感覺玲瓏浮凸。

假如不常聽人聲,可嘗試播大編製音樂,例如Speaker Corner Records再版的Philips名碟,小提琴大師Oistrakh搭配Oborin演奏的《貝多芬春天奏鳴曲》就極為合適。這張唱片的錄音雖然音像偏大,但勝在無比動聽,加上近距離的小提琴錄音質感特別強,用以校準VTA也是很好的曲目。簡而言之,校準VTA以後,Oistrakh的琴音非常渾厚有力,音色又不失圓潤豐滿,充滿迷人光澤,而且感覺提琴位置在鋼琴之前。

許多資深的黑膠發燒友,玩到一段時間都會有換唱頭或唱臂的習慣,這時就必需再次調校VTA。就個人而言,最好用同一張黑膠碟做調校標準,以保持每次調校的準確性。

初調VTA時,要先放水平尺在唱片上,以觀察唱臂與唱片面是否處在水平,調整的過程需要花點時間。放在唱盤上的唱片,不要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唱片,空氣中漂浮的塵埃落在唱片上,水平尺底部也有會對唱片坑紋造成傷害。這個步驟只調唱臂高度,不調校聲音。但這張白老鼠唱片的犧牲是有價值的,因為保證唱臂和唱片水平是之後決定向上或向下微調VTA校聲的基準點,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