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may well be your first Hi-Fi experience


 

當踏進「發燒之門」,基本上你是不斷的在尋尋覓覓;尋找自已喜歡的聲音,尋找自已喜歡的器材,尋找自已喜歡的唱片……。

你會發覺「自已的」這三個字是不斷重複出現,亦即是說玩音響、聽音樂,其實都是一種非常個人化嗜好。你與我很可能在某方面口味較為接近,反之,也可能差距極遠。另一方面,在認真與執著程度上,究竟又到達何種境界?

說得太多題外話,言歸正傳,由初中階段只抱著一部雙喇叭立體聲收音/錄音機的我,已覺得它所發出的聲音是一流,是滿意到極點。相比今天高水準的聲音要求下,當然不能相提並論;但這意味著一個的而且確的事實,就是我對聲音的喜好在「變」。

由踏進社會工作,很快就買了第一個套裝組合,三十五年前是四千多元!喇叭聲箱要夠大,單元就越多越好,擴音機輸出功率最緊要超過1,000Watts(PMPO)!……播唱的是當天最hit中西流行音樂,只懂扭大音量,夠勁,要由街頭去到街尾,都知道我買了這張新唱片。

直至第一次拿起一本《音響世界》……

介紹的器材與唱片,在我家中當然找不到。嘗試依照書中介紹,買幾張唱片回家聽,繼續又換掉那個套裝組合……。今天,個人口味與對聲音的要求,已然清晰,可說有了定案;由昔日只求播流行音樂時勁道十足,到喜歡聽連低音單元差點就飛脫出來的Telarc爆棚錄音,甚麼音場、定位、結像、空氣感、音色、音質……統統一概不理(應該說是一竅不通)。

找到適合聽音響的環境後,擺放喇叭位置開始講究,當天只認為是「天方夜譚」的所謂音場擴散、定位理論,基本上已逐漸感受得到。越聽得多不同類型音樂,便越發覺器材配搭之重要性。此外,亦明白器材播唱出的聲音,其中重要元素-「耐聽」,加上充裕的樂聲感染力,你的音響系統,從此再不是只有「聲音」那麼簡單。

可能今天仍有很多身旁的同好對你說:聲音一定要甜、要潤、高低頻伸延要盡,但總很少人說要逼真,具現場感。有點抽象?不會,只要閣下一心是為了聽音樂而投資時間和金錢於器材之上,而透過器材重播出的樂聲,是你喜歡,感覺令你陶醉技入……便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