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vinyls sound better than CDs?


 

過去的音樂製作在相當長時間純粹靠模擬手段來完成的。所謂模擬,就是将聲音對空氣的震動轉化成電流,再通過磁頭將磁場偏轉記錄在磁帶上。黑膠產品。是模擬錄音時代的一種載體。模擬錄音年代,從19世紀末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被數碼錄音所取代,並且這種取代是漸進式的,準確的說,音樂製作全面進入數碼年代,是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事。在這之前的音樂製作,很多都是在模擬年代所錄音的作品。

CD是純數碼載體,和黑膠不同,鐳射光頭拾取的訊號本身就是數碼訊號,發燒友聽到的聲音,是通過CD機內的D/A轉換器,從數碼訊號轉換成模擬訊號,經放大至揚聲器而傳到你的耳朵。很多高級CD機動輒好幾萬甚至十幾萬,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在DAC和輸出級落重本,才有比一般CD機更令人滿意的音質。

近五年開始的黑膠唱片複蘇,在市場佔有率快速增長,單單在英國這幾年的銷量增加了10倍。同時在十幾年前被停掉的美國黑膠唱片製造工廠Disc Makers也宣佈重啟生產線。

早期CD剛面世的時候,聲音表現令人稱奇,相比傳統的模擬系統,普遍被認為CD才是音訊格式的未來,是最好的聲音載體。歸根結底,對於一般的消費者,他們並沒有足夠優秀的音響設備來區分哪種聲音較好,但是CD的數碼化唱片擁有更高的響度,以及對於聲音的細節有更加明顯的表現,所以很多消費者認為CD的聲音是好過黑膠或者傳統模擬音訊,但是,現實顯然並不是這樣。簡單的一個理念,發燒友口中所說的音樂動態,究竟是指什麼?其實就是一首音樂或者一套音響器材,從音樂聲音最小聲到最大聲之間的距離。或者一首樂曲最弱音和最強音的響度之間的差距,就是動態的範圍。這點對很多CD用家來說,也許會覺得CD的動態一定好過黑膠。這就是個美麗的誤會,CD在製作整首曲目時的響度調節平均都非常高,刻意偏大弱音的響度來突出細節,但是因為採用數碼的處理能力,所以被控制在一個非常好的範圍裡,而不會出現過載的破音。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將同一個錄音的CD和黑膠兩個版本進行對比,將黑膠版本轉成24bit/96kHz和24bit/44.1kHz兩種解像度的檔案格式,CD則是標準的16bit/44.1kHz解像度。對比的結果可以看出24bit/96kHZ之LP-WAV音頻頻響明顯要寬,高頻達到了32kHZ,聽音感覺也是如此,CD音訊實際上將22kHZ以上的高頻截掉了,嚴格意義上來說,CD音訊並不是無損音訊。根據CD唱片製作原理的資料介紹,當年製訂CD標準時認為,人的聽覺最高只能到20KHZ,就把CD的高頻響應頻率定在22kHZ,實際上就把22kHZ以上的高頻截掉了。取樣頻率是決定數碼音頻的頻響寬度,44.1kHz取樣率只能到22kHZ,96kHz可達到48kHz。由黑膠轉錄的24bit-96kHz音訊,可將22kHZ以上的音頻記錄和播放,22kHZ-48kHz這個頻段的音訊還是很強烈的。

CD的記錄本身為數碼模式,也就是說將音樂訊號轉換成0和1進行記錄。並且音頻訊號以一個個凹點燒錄到CD的反射層上。這就是說播放CD時,需憑借CD光頭的鐳射光射到凹點時經反射後輸出訊號。也就是點於點之間有空缺時就無訊號輸出,這就有細微訊號的丟失。SACD和DSD等的音樂檔案為什麼那麼大,就是增加了解碼的密度,減少這種訊號的丟失。而LP是模擬記錄模式。是連續性的輸出。訊號連續被刻錄在V型兩邊槽壁內,黑膠唱頭的唱針是連續性在坑槽內滑行讀取訊號。這也就大大減少了音頻訊號的損失。

對於現在採用的數碼播放方式來說,相比傳統的模擬設備還是有很多無法替代的地方,其使用的方便性是無可替代的。當然隨著數碼音樂的取樣率越來越高,技術也越來越成熟時,我們今後會看到越來越多優秀的數碼音頻播放產品,而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也注定會越來越小。對於目前來說,黑膠在重播效果上有明顯較佳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發燒友總是說黑膠聲音聽起來比較有感情。這僅僅是發燒友口中習慣性表述。實際則是黑膠有著豐富的訊息量和密度感。

 

***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志在拋磚引玉讓大家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