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nse of being at a concert


 

通常我們去現場聽音樂並非坐在舞臺上,而是在眾席中。因此,我們認為的 “現場感”是指離開表演舞臺一定距離下的觀眾席位上所聽到的聲音為標準。而唱片錄音就不同了,通常情況是麥克風放在舞臺中間,離開樂器、演唱者非常近,這種極其親密的接觸,猶如我們從距離遠的觀眾席移到舞臺上的樂隊中央,這都是流行音樂多軌錄音及混音 (multi-track recording and mixing) 的特質。那麼,這兩種不同距離和環境聽到的音樂聲會有什麼不同呢?其實,答案大家都可以通過自己的經驗能想像得到。觀眾席位置聽到的中高音較柔和,低音量足並下潛得更深,同時前後的舞臺空間感強。而當我們像麥克風一樣站立在舞臺中間聽音樂的時候,我們的感受與剛才就兩回事了,中高音未必柔和了,齒音強烈了,喉部的喘氣聲音因距離近,所以歌唱者喉部的絲絲聲特別清晰,大家可想象您身邊的人當貼近耳朵,猶如麥克風貼著歌唱者的嘴巴一樣唱歌,中高音的感受變化了,此時已不見得飽滿滋潤,在感受低音或者低音樂器發聲時,會覺得低音的餘韻和延伸包括量感似乎減少了。為什麼呢?其實,是因為低音的波長很長,所以它的延伸必須達到波長對於空間長度的要求。所以,在舞臺中間聽到的低音速度快而且量感一般。由此,我們可以想像有些器材發出了唱片錄音中所沒有的量感和低頻延伸,是因為器材本身的失真所帶來的音染。當音盆在應該停止震動的時候還在震動,於是所謂的“量感”就增加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很喜歡這種“品質”的低音,不但如此,還以為這種低音是正確的!所以,問題就來了!爭論也就自然產生了!

這兩種不同的「現場感」 有幾方面的差別

細節性的差別:

唱片錄音「現場感」中的細節比觀眾席上的「現場感」之細節多出很多。有時因為近距離的錄音關係,一些雜音和細節會影響到音樂主旋律的呈現和突出。所以,極多細節的高像析度唱片錄音會使你感到音樂聲並不怎麼好聽!

高音的差別:

唱片錄音「現場感」的高音能量比觀眾席上「現場感」的能量更強,甚至有刺耳的感覺。人聲的齒音和喉部的絲絲聲在唱片錄音的「現場感」中更為明顯和強烈。有時,觀眾席上聽到的嬌嫩女聲在錄音「現場感」中會被齒音和喉音所掩蓋,除非麥克風套上風罩 (windscreen),你很有可能感覺不到那種嬌嫩。

中音的差別:

唱片錄音「現場感」的中音比觀眾席「現場感」的中音單薄。一方面,由於高音細節極之豐富,極高頻部分會能量過度,使得我們感覺中音部分變薄了。

速度的差別:

唱片錄音「現場感」中的速度遠遠超過觀眾席上的「現場感」。離開發聲體的距離越近,聲音傳播的時間就越短,聲音速度當然就越快了。觀眾席「現場感」的聲音速度也因為距離的關係,就明顯變慢了。

低音的差別:

唱片錄音「現場感」中的低音量感比觀眾席「現場感」的低音量感明顯少。這是因為唱片近場錄音的速度快和距離近,在這兩種根本因素的作用下,低音速度快速到達的同時,量感自然不比遠距離的聽感。

氣氛差異:

唱片錄音的氣氛必然是「緊張」些,而遠距離聆聽舞臺演奏可以是輕鬆淡定。如果遠距離觀看戰爭,一般的感受是氣氛比較平靜。相對於自身直接參加交戰的那種緊張氣氛是遠距離觀看所沒有的感受。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當您身臨其境處於樂隊的中間,將直接被樂手那種全神貫注的張力感染。

作為真實還原唱片音樂訊息的音響器材應該以哪一個「現場感」最合適或者是正參考標準呢?答案經已浮上水面,既然您播放的是錄音唱片,理所當然應該以唱片錄音的「現場感」作為參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