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ation speeds of the black vinyl - an overview


 

在唱片發展的初期,唱頭的製作和唱片刻紋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只有以提高轉速增長音軌來保證唱片的頻率回應,黑膠唱片轉速定為每分鐘 78 轉,這是當時一個標準,因此英文叫做Standard-Playing,縮寫為“SP”。

由於 78 轉的高轉速,可錄音時間非常有限,78 轉的 SP 唱片每面只能記錄5分鐘左右的音訊資訊,一首約30分鐘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灌錄 78 轉的 SP 唱片需要 6-8 張。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唱頭的製作和唱片刻紋技術不斷提高,從 1948 年開始,33.33轉速的唱片正式投入市場,單面記錄時間比 78 轉唱片提高了好幾倍,記錄時間已可容納 30 分鐘左右,所以將唱片製造商給33.33轉的唱片取名“Long-Playing”,它的縮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LP”!33.33轉唱片在整個黑膠唱片的發展歷程中持續的時間最長,發行數量最大,聲音品質在也算好,應該說33.33轉的唱片是黑膠唱片的發展的頂峰。

黑膠唱片除了 78 和 33.33 轉還有45和16.66轉。45 轉的唱片通常用於灌錄流行歌曲,每面一曲。當然也有少數錄有古典小品的45轉唱片。唱片製造商給45轉唱片定義為 Extended Playing,縮寫為“EP”。這個“延長”的概念是相對78轉而言的,確認是否EP唱片有兩個特徵可尋,一是EP唱片的直徑是7英寸(約175毫米),二是唱片的中心孔徑為 1.5 英吋(約 38 mm)16.66 轉的唱片問世,目的是希望在 12 吋的唱片上錄製更多音樂。但由於轉速太慢,音訊信號記錄密度很低,它的頻率響應、動態範圍、訊噪比等指標均很不理想,雖然一度被用在語言教學中,最終還是很快被淘汰。

80年代起,數碼錄音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傳統的模擬唱片是一個無情的挑戰,尤其是 90 年代 SACD 的出現,使得數碼系統在頻寬、動態和訊噪比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有超越模擬系統之勢。為了與 SACD 數碼唱片相抗衡,黑膠唱片製造商在不斷提高刻紋技術的同時,將 33.33 的轉速提高到 45 轉,這時的45轉唱片的定義已不是過去的“EP”,而是 LP 的極至規格,它的尺寸與 33.33 轉唱片完全相同,唱片軸孔徑也與 33.33 唱片一樣,唯一不同之處就是轉速,唱片轉速的提高與開盤錄音機提高帶速有著同功之效,就是提高單位時間內記錄的密度,從而獲得更好的音質,通過實際比較聆聽,45轉的黑膠唱片的確在頻寬、動態和靜噪各方面提升至空前的新水準。

近幾年黑膠唱片廠家推出的黑膠唱片,一張內容完全相同的唱片同時發行 33.33 轉和 45 轉兩個版本,不同的是 45 轉版由4張唱片組成,每張唱片只錄一面,反面是光板,據廠家解釋,這樣可保證有唱片紋的一面平整性。儘管此舉仍有商業行為之嫌,但音質的確有很大的提高,每當聽了 45 轉版後,總覺得 33.33 轉的唱片似乎有點“營養不良”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