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s on the speed of audio equipment


音響器材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音響器材的風格也是設計者和製造者的一種追求。例如BRYSTON (拜事通) "精確與完善",而Exposure (力寶聲) 的方針是“用最低成本製造出擁有豐富音樂感和傑出表現力的音響器材”。

一、速度要快

一個音響廠家追求什麼,主要是他自己的一種理念和實踐,它是由許多因素形成的。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從放大器角度講,有一個轉換速率問題,它標誌著放大器跟蹤、追隨瞬變訊號的能力。也可以說轉換速度是放大器在訊號放大過程中將電壓訊號轉換為電流信號的速度。現代數位技術的發展,不言而喻要求放大器有很高的轉換速度。有人認為,轉換速度愈高,聲音可能更清晰。國外的許多名牌放大器,如Burmester (柏林之聲) 等十分重視轉換速度問題。影響轉換速度有許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功率放大器的電源系統,而最根本的因素是電容器。

 

放大器電路中具有若干電容器,容量從幾千到幾萬 (uF) 微法(電容器的品牌及品質常常成為廠家的買點和發燒友的追求)。電容器阻隔直流,是一個儲能元件。電容器充電放電都是需要時間的。充放電時間長,就要影響轉換速度。電容器充放電的快慢是它品質高低的重要標誌。

此外在器材評論中,許多作者也常常提到速度問題。除了前面提到的放大器轉換速度問題,歸納一下還包括:

 

  • 速度快慢可以客觀度量嗎?還是一種主觀感覺?
  • 這種速度快慢與演奏快慢的關係?
  • 真空管放大器是不是速度慢?
  • 線材純度由5N到6N能否提高傳送速度?
  • 音箱的速度與什麼有關?
  • 聲音在傳播中有什麼速度、時間問題?

 

認真、仔細想一下,要回答這些問題,特別是準確回答這些問題並不容易。有朋友提到有關音響的文章為什麼很少提到主觀音質評價問題。個人覺得主觀音質評價值得研究、討論、反思、統一的問題很多。音質評價的術語、名詞甚多。諸如明亮度、清晰度、豐滿度、柔和度、圓潤度、融合度、力度、真實度、平衡感、定位感、臨場感、空間感、深度感、親切感、響度、厚度,還有聲音發破、發硬、發炸、發沙、發燥、發悶、發渾、發散、發暗、發幹、發直、發洩、發黏、發純以及聲音寬厚、纖細、扎實、狹窄、金屬聲、有水分、明亮、尖刺、虛飄、諧和、轟鳴、透明、清澈、優美、混濁、暢快、歡快、平滑、單薄、孱弱、貧泛、平淡、動聽、粗糙、呆板、柔潤、生動、殘缺、細膩、華麗……

你看有那麼多名詞,我們認同這些名詞嗎?我們能用語言和文字確切地描述這些術語嗎?我們主觀的音質感覺能用這些概念表達嗎?同樣一個"動聽"、"柔潤"的評語我們能有一致的理解嗎?這些主觀評價與音響器材的客觀測試指標又有什麼關係?我們的聽音主觀評價會不會受環境、在場人等影響?你能不能、願意不願意、敢不敢、方便不方便說出聽音的感受?在聽音時有沒有心理暗示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多大?諸如此類的問題、困惑還可以繼續舉下去。

    有一位鄒靜之先生寫到:“詩也好,音樂也好,最終的解釋大概都是建立在誤讀、誤聽上的,不可能有最終的解釋……”從這個意義講,音質評價取得一致恐怕也是不可能的。附帶有一個發現,一組流行於80年代、帶有一些挑別意味、—些否定意味的音質評價術語如發幹、發澀、發炸、發純、發硬、發沙、發暗、發直、發散、發悶、發噪、發破、發黏,這13個名詞現在很少用了。這是否意味著這十幾年來音響器材的進步呢。

在常用的音質評價術語中,卻少見速度的表達。在一些器材評論中時有所見“各頻段的反應速度比較快”、“加強低頻的速度感”、“速度不快不慢恰到好處”、“音頭的速度快,毫無拖遝”、“放大器顯示較強的驅動力、動態淩厲、速度極快”“速度感可說是中上水準”、“起落快速”……從這些評語中似乎有一個速度問題,但其真實含意卻還是費解。

 

二、演奏速度的感染

 

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自然條件的影響。“夕陽無限好”引起一種感觸,惆悵,“只是近黃昏”。而聆聽音樂更會受到樂曲本身和樂曲演奏的感染。樂曲本身是有節奏的,不同的節奏就有不同的感受。音樂在作曲時設定了節奏,但是並沒有明確的數字概念,比如貝多芬 “第29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持續的慢板”,同樣一個樂章,最慢的演奏(埃申巴赫和賴爾)時間超過24min,而最快的演奏(尤金娜)僅用了 13min30s,兩者差距是顯著的。

在這裡不想研究樂曲節奏的快慢,更無能力去探討演奏速度的差異。無非是想提供一個事實。在我們用音響器材聆聽音樂時,我們感受到的速度其疾如風、其徐如林,驚雷奮振、紫電光飛,而在用音響器材聆聽音樂時,我們感受到的是器材反映的快慢,還是作曲本身節奏的體現?抑或演奏速度的不同?特別是演奏速度的差異,其數量級遠大於器材本身的速度反映。我們有什麼辦法將三者分開?話又說回來,聽音響器材欣賞音樂有時只是尋找一種感情,快慢疾徐原屬心底波濤,不必求之毫末。認真追逐起來,就像警員突然問你一年前某月某日某時某分你正在幹什麼一樣。

 

三、音箱的瞬態

 

我們在用音響器材聆聽音樂時,音樂如行雲流水般的演奏著,它的速度、節奏都溶入音樂之中,快慢是不容易察覺的。鋼琴演奏,泉水叮咚,大珠小珠落玉盤。如果拖泥帶水、含混不清就有可能是音箱問題。常常聽到“這音箱的瞬態不好”的說法,不巧的是這句話本身就有些含混不清。說起音箱瞬態,有一個上升、有一個下降;有一個起始,有一個終止;我們希望音箱的瞬態,上升要快,下降亦要快;起始要快,終止亦要快。即所謂令行禁止。說的科學一點就是前沿瞬態特性要好,後沿瞬態特性亦要好。

偏偏對於揚聲器、音箱來說,有一個難以克服的矛盾。前沿瞬態特性好,後沿瞬態特性就不容易好。而後沿瞬態特性好,前沿瞬態特性則不容易搞好。一種矛盾、兩難的處境。紙盆類揚聲器由於內阻尼比較大,後沿瞬態特性比較好,前沿瞬態特性差;而金屬振膜的揚聲器由於內阻尼比較小而彈性模量高,爆發力強,前沿瞬態特性好,相反後沿瞬態特性卻差。所以我們說揚聲器設計中充斥著種種矛盾。幾年前有人指責揚聲器分析設計到處矛盾、顧此失彼,只有他的理論能一舉解決這些難題,不過當時實踐證明只是巴山撈月。

對於揚聲器來說,有一些定量表示瞬態特性的方法。一種方法是利用一個被方波調製的正弦信號(猝發聲),輸入揚聲器後觀察其輸出波形的變化,如下圖(瞬態特性)所示。

前沿波形第一波的高度稱為前沿特性,衰減波形第一波後的一個波(第二波)的高度稱為後沿特性。連續改變猝發聲的頻率,可以測出猝發聲頻率與前沿特性及後沿特性的關係,如下圖(前沿特性與後沿特性)所示。由這一特性曲線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哪個頻率的瞬態特性好,哪個頻率的瞬態特性不好。在整個頻段內前沿特性與穩態頻率特性相差2dB以內,後沿特性降低10dB以上,可以認為是理想的。

近年研究出的一種新的測量方法,稱為累積頻譜法,即加給揚聲器一個非常短的脈衝訊號,將它的輸出波形用電腦作傅裡葉分析,累積頻譜法著眼于頻譜隨時間的變化。至於這種累積頻譜的計算方法和測量方法,非專業人員可以不去管它,我們只觀察分析它的結果。下圖(累積頻譜)是一個後沿累積頻譜,這種累積頻譜,在某一頻率用與時間軸平行的平面切割後的截面(圖中右方最前面的斜截面是在20 kHz處切割的),表示當揚聲器輸入該頻率的連續正弦波後,突然將訊號切斷時揚聲器輸出的正弦波振幅衰減情況。我們不難看出,在訊號突然切斷時,揚聲器的輸出聲波不會突然消失,或長或短拖一段時間。同樣的道理,突然加一個訊號,揚聲器的輸出聲波不會突然產生,也要有一個增長過程。從圖中我們可以看一個頻率的消失約在0.3ms~1ms左右,是人耳可以察覺的。

 

寫了這麼多,要說明什麼呢?放大器和揚聲器是有速度問題的,在設計製造中需要考慮並解決。但其速度之數量級,非"其疾如風,其徐如林"這種詞彙能描述。我們在聽音時感受到的速度快慢,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對於一般發燒友不能苛求,但多下點功夫,有益於自己。